泰鸿万立IPO:业绩增速“变脸”与行业背离、“借钱分红”实控人巨额套现巨额违规转贷疑云
3月28日,浙江泰鸿万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鸿万立”)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进行首发申购,拟发行8510万股、募资11.50亿元。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结构件、功能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客户为整车厂商及部分配套零部件供应商。此次募集资金分别用于年产 360 万套汽车功能件及车身焊接分总成件建设项目(二期)、河北望都汽车冲压焊接分总成件扩产建设项目、浙江台州汽车冲压焊接分总成件扩产建设项目以及 补充流动资金3.14亿元。
然而,这家看似“光鲜”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却在招股书中暴露出业绩增速断崖式下滑、大举举债与突击分红并存、实控人上市前套现、违规转贷数亿元、大客户清仓退股等一系列问题。其IPO进程背后,暗藏的风险与争议正浮出水面。
业绩增速“变脸”与行业背离,数据背后暗藏风险
泰鸿万立的主营业务为汽车结构件与功能件的研发生产,其业绩一度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曾让泰鸿万立的业绩一度坐上火箭。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0.11亿元增长至15.44亿元,但增速却从2022年的46.19%骤降至2023年的7.07%,这一增长势头在2023年骤然“熄火”。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上半年甚至同比下滑至7.38亿元。这一颓势与国内汽车市场整体12%的销量增长形成鲜明反差。与数据与行业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公司竞争力不足的深层危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核心产品销量与单价已显露颓势。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其结构件销量从7812.52万件下滑至3622.49万件,2023年同比降幅达2.1%;功能件销量更是在2023年出现1.49万件的萎缩。尽管2023年公司通过提价6.54%暂时稳住收入,但2024年上半年产品单价已开始下滑,结构件单价从15.37元/件降至14.84元/件,功能件单价从18.67元/件降至18.32元/件。
价格与销量的双重压力直接冲击盈利能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从25.46%降至22.46%,降幅达3个百分点。这种“量价齐跌”的困境,与招股书中宣称的“技术优势”形成讽刺性对比。若未来无法扭转这一趋势,其业绩稳定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蹊跷的“借钱分红”,实控人套现近3000万元
在业绩增长乏力的同时,泰鸿万立的财务操作更显诡异。2020年至2021年,公司净利润合计仅1.1亿元,却突击分红6000万元,分红比例高达54.5%。其中,2020年分红2000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80.08%;2021年分红4000万元,占净利润的46.85%。
蹊跷的是,这些分红发生在公司短期借款激增的背景下。2020年和2021年,公司短期借款分别达3.91亿元和4.53亿元,账上货币资金却仅剩5148万元和4420万元。一边大举借债,一边将利润“掏空”分红,这一操作被市场质疑为“掏空公司输血股东”。与此同时,公司同期飙升的资产负债率(从54%升至62%)形成刺眼对比,暴露出实控人对公司长远发展的漠视。
更引人注目的是实控人的套现行为。2022年4月,实际控制人应正才将其持有的2.59%股份(660万股)以2277万元转让给外部投资者,另将0.78%股份(200万股)以690万元转让,合计套现2967万元。上市前夕实控人“落袋为安”,这场“上市前收割”的痕迹已昭然若揭。而公司此次IPO募资计划中,竟有3.1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相当于将分红抽走的资金再让股民买单,堪称资本市场的“空手套白狼”。
巨额违规转贷疑云,粉饰业绩还是资金腾挪?
为缓解资金压力,泰鸿万立被曝出大规模违规转贷。2020年至2022年,公司通过子公司转贷获取资金3.77亿元,同时通过票据贴现融资3亿元,合计6.77亿元。具体操作中,公司向济南泰鸿、保定泰鸿等子公司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或信用证,贴现后回流至母公司充当营运资金。
这一操作不仅涉嫌违反《贷款通则》关于“受托支付”的规定,更引发监管对其财务真实性的质疑。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存在体外资金循环虚增收入或成本”的情形。业内人士指出,若企业通过转贷虚构资金流水,可能掩盖真实的经营现金流,进而粉饰财务报表。
值得玩味的是,在转贷最活跃的2020年至2021年,恰是公司突击分红与实控人套现的高峰期。资金链紧张与股东套现的并存,让市场对其财务健康度打上问号。
大客户清仓退股,绑定策略失效的警示
作为曾经深度绑定的战略伙伴,吉利集团的“清仓退股”为泰鸿万立的客户风险拉响警报。2010年,吉利零部件以501.6万元入股泰鸿万立,却在2014年上市筹备期前夕悄然退出。这种关键节点的撤退,难免引发市场对双方合作稳定性的猜测。尽管公司声称“不影响业务合作”,但招股书显示,吉利集团至今仍是其第一大客户,贡献超30%的营收。这种“大客户依赖症”在汽车产业链中犹如定时炸弹——一旦失去吉利订单,公司业绩或将遭遇灭顶之灾。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厂商普遍推行供应链多元化的当下,泰鸿万立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仍高达8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畸形的客户结构,既暴露了公司市场开拓能力的薄弱,也折射出其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当客户议价权不断增强,产品降价压力将持续挤压其本已脆弱的利润空间。
IPO不应成为风险转嫁工具
从业绩变脸到违规操作,从实控人套现到大客户撤退,泰鸿万立的IPO之路布满荆棘。招股书中描绘的“新能源汽车红利故事”,在残酷的财务数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当一家公司沉迷于资本运作而非技术创新,当实控人优先考虑自身套现而非企业发展,其上市动机就值得警惕。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清醒认识到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没有核心技术护城河的企业注定被淘汰。而监管层更应严查此类“带病闯关”案例,防止IPO沦为既得利益者转嫁风险的工具。毕竟,资本市场的健康生态,容不下这般“财技高超”却根基虚浮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