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工科技IPO:业绩断崖式下跌现金流枯竭 政策依赖埋雷刑事案背后的资本腾挪数据‘误差’拷问财务信披真实性
4月08日,宏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进行首发发行上市申购,此次发行2,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53,201.54万元。在募集资金总,公司计划使用24,000.00万元用于智能物料输送与混配自动化系统项目建设,9,201.54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20,00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占比为37.59万元。
宏工科技聚焦于粉料、粒料、液料、浆料等散装物料的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具有自主核心设备、配件和软件的物料自动化处理方案解决商。此次上市,公司业绩面临断崖式下跌高增长神话破灭或给予投资者产生心里阴影。其次,公司现金流承压净利润与现金流的致命背离,而且公司还存在税收优惠撑起23%利润政策依赖埋雷,刑事案背后的资本腾挪。在信披方面,公司数据‘误差’拷问财务真实性,且高负债率闯关暗藏隐忧。
业绩断崖式下跌,高增长神话破灭
2024年9月末,宏工科技的招股书更新数据,向资本市场抛出一枚深水炸弹: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暴跌26.44%,净利润缩水37.4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56亿元,创下历史最差纪录。这家曾以“三年营收翻5倍”冲击创业板的企业,在上市临门一脚之际,业绩突然“变脸”。
公司也预计2024年收入同比大幅下滑,资料显示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预计为 222,315.52
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30.4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 22,206.48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29.4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 21,865.02 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27.55%,较2024年9月末数据恶化。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6月末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合计高达24.56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超过79.01%,这意味着近三年“纸面富贵”的业绩,实则被客户和库存吞噬。
行业分析师指出:“宏工科技主营的锂电设备高度依赖宁德时代等大客户,而2024年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导致设备投资腰斩,其单一客户结构直接暴露于行业周期风险。”据高工锂电数据,2024年上半年锂电设备招标量同比下滑47%,行业寒冬中,宏工科技的业绩崩塌早有伏笔。
现金流黑洞,净利润与现金流的致命背离
如果说业绩下滑尚可用“行业周期”解释,那么其现金流恶化则彻底撕开财务面具。2022年至2024年9月,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累计失血2.52亿元,与同期累计净利润6.83亿元形成刺眼反差。更危险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同比扩大268%,呈现加速失血态势。
细究其现金流结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恶性循环显露无疑。报告期内,应收账款从2.05亿元激增至14.48亿元,增幅606%,远超营收增速;存货中77%为未验收的“发出商品”,1年以上库龄商品占比超30%。一位审计机构合伙人直言:“这相当于把设备堆在客户仓库‘刷营收’,但验收和回款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客户手中。”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仅约8%,显著低于先导智能(12%)、利元亨(10%)等同行水平。若按行业平均标准计提,宏工科技2023年净利润将直接缩水4,000万元以上。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不足3%,远低于行业5%-8%的基准,进一步粉饰利润表。
税收优惠撑起23%利润政策依赖埋雷,刑事案背后的资本腾挪
在光鲜的利润表背后,宏工科技对税收优惠的依赖程度令人咋舌。2021-2023年,其享受的税收优惠占利润总额比例均超22%,合计达1.6亿元。若剔除这部分政策红利,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主要税收优惠来自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而招股书显示其研发费用率从2021年的6.12%下滑至2023年的4.89%,已逼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3%)的红线。一旦资质失效,公司每年或损失超7,000万元利润,这对净利润已连续下滑的宏工科技无异于致命打击。
在财务危机的阴影下,一桩陈年旧案重新浮出水面。2021年2月,股东刘建华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捕,三个月后,其通过红舜创业持有的股权被紧急转让给员工持股平台,套现超2,700万元。招股书轻描淡写称此为“避免股权纠纷”,但交易细节耐人寻味,转让价格对应公司估值仅8亿元,而半年后外部投资者入股价已飙升至40亿元。
“这相当于让问题股东在IPO前夜以地板价套现离场。”相关人士指出,“员工持股平台受让股权后,2023年估值暴增5倍,实控人罗才华、何进通过绝对控股权(78.12%)牢牢掌握定价权,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亟待监管调查。
数据‘误差’拷问财务真实性,高负债闯关的资本赌局
深交所的一纸问询函,揭开宏工科技招股书的“魔术表演”。首份招股书中,2019年净利润从4,678万元“修正”至660万元,缩水85%;2022年票据结算金额前后相差2.25亿元,理由竟是“表格公式引用错误”,生产人员数量在两次问询中相差78人,人均薪酬数据随之“变脸”。
“这不是普通笔误,而是系统性的信披失控。”资深投行人士陈锋表示,“关键财务数据出现如此多‘误差’,很可能掩盖真实的经营风险。”更蹊跷的是,公司一边声称“现金流被客户占用”,一边将2亿元募资用于补流,而账上货币资金常年维持在10亿元以上,资金使用效率的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其次,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宏工科技高达85%的资产负债率犹如悬顶之剑。截至2024年9月末,其有息负债达23.6亿元,年利息支出超1.2亿元,吞噬近30%净利润。而同行先导智能、利元亨的资产负债率均控制在65%以下,凸显宏工科技激进扩张的财务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流动比率长期低于1(2024年9月末为0.89),意味着短期偿债能力已亮红灯。若存货和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变现,高达14.48亿元的应付账款及票据或引发债务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