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必要实施量化宽松
2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相比上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我国货币政策执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报告重点解读了哪些问题?下一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是什么?有没有必要实行量化宽松 (QE)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理解?有哪些重大变化?
【1】货币信贷概况方面
相比于2018年第三季度的信贷概况,第四季度最大的变化是“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替代了“贷款利率基本稳定”的表述。
具体来看,2018年第三季度,“在市场利率稳中趋降等因素推动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趋稳”。而在2018年第四季度的情况是,“贷款利率下行,企业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分别连续四个月和五个月下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连续四个月下降,累计下降0.25个百分点,其中,微型企业贷款利率已连续五个月下降,累计下降0.39个百分点。
总体看,前期出台的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表外融资等在内的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不过,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已对此有所预计。
【2】货币政策操作方面
2018年第四季度,“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替代了上一季度中“降低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说法;同时,还增加了“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的内容。
2018 年四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月,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将原有定向降准政策拓展和优化为统一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随后,人民银行分别在4月、7月、10月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标准,完成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其中,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这意味着更多的小微企业将从中受益。
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基准档次大体可分为三档,即大型商业银行为13.5%、中小型商业银行为11.5%、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为8%。报告专栏分析称,目前6家大型商业银行均至少达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第一档标准,实际执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2%和13%,全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1%。
报告在新增的“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这节内容中指出,国家开发银行新一届董事会、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会已成立并有效运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会正在组建过程中。继续推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强化职能定位,加强风险防控,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
【3】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
关于调节措施方面,报告强调“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推动同业存单和大额存单有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自主合理定价,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果断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措施,适时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重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逆周期因子”,有效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表示,目前,我国利率体系仍存在“双轨”,也就是一方面,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双轨”使得央行利率传导机制受到影响。“我们认为,莫低估了央行利率市场化的决心,央行将会继续推进培育市场化形成的利率,扩大利率自律定价范围,提升金融机构贷款定价能力。” 重点解读: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专栏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立场 没有改变,“稳健”强调了货币政策应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增强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强化逆周期调节,同时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2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我在这里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而此前,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2019年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解读吹风会上也指出,“稳健”是货币政策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思想,强调了货币政策要以稳为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既要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也要把握好度。
专栏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在银行,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方式,激励和调节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的行为是有效的,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没有必要实施所谓量化宽松(QE)政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条件维持不变,而是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动态优化和逆周期调节,适度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在上行期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下行期对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专栏分析,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服务好打好三大攻坚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既要防止货币条件过紧引发风险,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剧扭曲和继续累积风险。 下一阶段的方向是什么?
报告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平衡好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从供需两端共同夯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提高金融结构的适应性,在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
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的“度”如何体现?报告专栏分析称,主要体现为总量要合理,结构要优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把握流动性的总量,既避免信用过快收缩冲击实体经济,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影响结构性去杠杆;另一方面要把握流动性的投向,着力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在总量适度的同时,把功夫下在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上。平衡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做到“松紧适度”,需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不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看,央行在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能否有效运用和传导出去,还取决于资金供、求双方的意愿和能力。专栏分析,若信用扩张受到多重约束,金融体系“有钱”难以运用出去,这种情况下仅靠总量调节,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实际上调节好结构有助于控制好总量,结构调节不好,总量可能也调控不好。因此,在总量上保持合理充裕的同时还要考虑调整结构,更有针对性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把金融资源更多引向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