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效并非减质 IPO闯关拒绝侥幸
连续七周IPO企业全部过会的状态近日被打破。在上周上会的4家企业中,一家因撤回材料取消审核,一家企业被否,当周过会率降至50%,属于历史较低水平。在预期平稳的情况下,骤降的过会率为市场敲响了警钟,审核效率的提速并不意味着审核尺度的放松,严把入口关,仍是IPO审核的要义。
4月份以来,在连续7周,多达12次的发审会上,申报企业全部过会,给市场带来了较为透明的政策预期,也容易引起审核尺度放松的错觉。部分存在瑕疵的企业可能妄图通过所谓“时间窗口”带病闯关,增加监管和审核成本,干扰正常IPO审核工作,甚至埋藏风险。
过会率提升并不意味着从严审核标准的放松,新股常态化发行的步伐没有任何改变。前两个月审核节奏之所以加快,一方面,是科创板和注册制的平稳推进搅动了存量市场,倒逼核准制也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信息披露等内容的审核;另一方面,在一贯的从严审核态势下,企业在申报前的自我审核意识已经强化,部分瑕疵企业在排队过程中主动“撤退”,带病申报的情况正在减少,发审委审核效率得以提升,发审节奏加快。
此次过会率骤降,则让市场清醒地认识到,IPO从严审核的标准没有丝毫放松,而是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从公司治理、规范运行、信息披露等多个维度对首发企业进行严格筛查,与注册制相衔接,严把入口关,把好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将进一步明确从严审核的市场预期,对于一些低质项目形成出清效果。
这也打消了部分企业妄图利用“时间窗口”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从被否原因来看,关联交易和商业模式问题是企业折戟的原因,发审委要求发行人说明毛利率高的原因及合理性和持续性等。另一家企业在上会之际取消审核的情况并不多见,市场认为可能是因为存在不好解决的“硬伤”,这正表明发行人对从严审核的标准有了正确预期的体现。
实际上,IPO审核从严与否并不是影响企业是否过会的决定性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闯关IPO,靠的是企业自身实力,而非费心揣摩发审委的尺度。要提高过会率,发行人要增强持续经营能力,保证财务数据真实性,在内部控制、公司合规经营等方面下功夫,履行好信息披露义务,不打擦边球,不投机取巧心怀侥幸,是企业申报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