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行业迎发展空间!五部门联合发文 6大行动助力电力装备十领域低碳发展
8月29日,工信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明确加快构建支撑能源清洁生产和能源绿色消费的装备供给体系,助力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计划》提出,通过5-8年时间,电力装备供给结构显著改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力累计超过2亿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7000万千瓦装机需求。
《计划》重点围绕火电装备、水电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电力装备10个领域,提出装备体系绿色升级、电力装备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行动等六大行动。
聚焦电力装备十大领域低碳发展及应用
装备体系绿色升级行动方面,《计划》提出,加速发展清洁低碳发电装备,推进煤电装备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加快推进燃气轮机研究开发,加快可变速抽水蓄能及海上抽水蓄能装备研制应用及高水头冲击式水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加快三代核电的批量化,加速四代核电装备研发应用。加快生物质能装备以及海洋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装备的研制和应用。
《计划》要求,提升输变电装备消纳保障能力,面向电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双高”特性,以及夏、冬季双负荷高峰的需求特点,加快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加快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天然酯(植物)绝缘油变压器等研发突破。
加快推进配电装备升级换代,依托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加快电网之间柔性可控互联,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加速突破综合能源管理和利用、多电源优化互动等技术装备。
《计划》指出,要提高用电设备能效匹配水平,发展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同步磁阻电机等产品。加快推广应用高能效电锅炉、电窑炉等装备,拓展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电能替代。鼓励企业开展电机再制造,促进再制造电机产品应用。
推广应用模式创新行动方面,《计划》要求,在电力装备领域建设3-5家试验验证平台,开展典型场景应用试点,培育形成一批优质品牌。
《计划》指出,强化推广应用政策引导,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电力装备纳入国家、地方相关重大技术装备指导目录。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能源领域首台(套)评定和评价、绿色采购等政策。并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重装”品牌。
围绕绿源、智网、降荷、新储等新型电力装备,建设满足工程应用实况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发挥重大工程牵引带动作用,鼓励具备基础和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电力装备重点领域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
同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培育风电+、光伏+等多种应用新模式新业态:
风电+,在输电线路建设成本较高的地区,发展风电+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淡水资源短缺岛屿等地区,培育风电+淡化海水模式;在偏远地区,推广分布式风电+智能微电网等。
光伏+,支持农(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推动光伏与5G基站、大数据中心融合发展及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领域应用。鼓励在沙漠、戈壁等区域开发光伏发电站。
储能+,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推动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光火(水)储一体化供能试点。围绕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用户,发展新型储能+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
引导社会资本等支持电力装备发展
在电力装备技术创新提升行动方面,《计划》要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电力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行动方面,《计划》指出,深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电力装备产品形态、研发手段、生产方式与服务模式创新变革,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在电力装备领域培育若干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
深化“5G+工业互联网”在电力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等环节的应用。推动建设电力装备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打造5G全连接工厂标杆。
同时,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智能网联装备,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实时优化能力,加强工业软件模拟仿真与数据分析能力。
《计划》还指出,加速服务型制造转型,在风电、水电等领域推广远程运维服务,在核电领域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低压电器、高效电机制造领域建设共享制造工厂。
技术基础支撑保障行动方面,《计划》要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要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电力装备能效提升、功能安全等国家标准制修订。完善新型储能、氢能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优化特高压交、直流装备标准,推进智能配电网技术装备标准化,持续提升用电设备能效技术标准。
而在电力装备对外合作行动上,《计划》明确,推动电力装备走出去,引导企业取得国际认可的服务资质,带动技术、装备、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并支持行业组织搭建走出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等服务。还要发挥多双边合作和高层对话机制作用,加强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互认。支持企业与境外机构在技术开发、经贸往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计划》还指出,支持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销售服务基地,建设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品走出去。并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及产业链配套优势,加快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此外,《计划》要求,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为符合条件的电力装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等支持电力装备发展。
多机构关注电力储能领域发展
东北证券研报指出,受储能经济性诉求驱动,钠离子电池量产加速。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电化学储能需求蓬勃发展。长期看,在碳酸锂供需紧平衡预期下,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显著,当下钠离子电池从实验室加速走向量产正当时。未来钠电池产业链逐渐成熟,材料成本下探;技术持续迭代,循环寿命改善,钠电池电力储能度电成本下降空间显著,储能项目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抽水蓄能方面,安信证券研报指出,随着能源结构变化,供电安全提上日程,储能成为解决用电安全的主要手段。作为储能最重要的方式,抽水蓄能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未来抽水蓄能将进入高速增长,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阶段。水利水电工程企业拥有抽水蓄能工程建设经营,有大多拥有水电运营资产,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可能性较大,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抽水蓄能发展。
中银国际研报也表示,光伏需求持续超预期,制造业价格与盈利预期中枢上移,建议优先布局在制造业产能释放过程中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的环节以及格局较好的紧缺环节,新技术方面建议优先布局HJT产业化进度领先的企业与在电池新技术方面宽口径储备的龙头企业。风电整体需求景气持续验证,大宗原材料价格松动有望释放产业链盈利,建议优先配置业绩增速有望匹配或超越行业需求增速的轴承、铸件、海缆等环节的龙头企业。储能有望随新能源发电上量而迎来快速发展,海外以户用为代表的用户侧储能已开始绘制陡峭成长曲线,在电池与电力电子技术、系统集成、终端渠道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将充分受益。